Home  »  反對同樂運動會   »   把愛國主義落到實處

把愛國主義落到實處

2023-11-03 09:30:02

何君堯議員帖文 (2023年11月3日)

強化愛國教育 增進國家認同

馬逢國 全國人大代表 立法會議員

施政報告宣布就愛國主義教育推出數項舉措。「國家」兩字的意義,先有國、後有家。由於歷史原因,部分港人對「國」的概念缺乏深切體會。要提升港人的愛國情懷,先要有一套嚴謹的歷史觀,然後透過學校教育和博物館、史料館等,教育學生、市民,讓港人清楚認識香港在中國歷史版圖中的角色。

筆者較早前參觀了香港歷史博物館「經典再現」精華展,發現其中涉及香港歷史,尤其抗日戰爭部分出現一些問題,無論史觀還是選材方面都有偏差,未能讓公眾客觀地全面了解香港的歷史,正確認識特區與國家的關係。工聯會日前也表示,康文署屬下7間博物館有不少錯誤表述,反映特區政府官員對香港歷史認知不足,不明白嚴謹史觀對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。

大家慣常形容,過去的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商貿港、中西文化交匯處。似乎大家的認知就是香港開埠就和英國有關,至於之前香港是怎樣存在,以及香港之名從何而來,大部分港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。原因是英國人管治香港之後,採取去本地歷史和去民族歷史的教育有關。香港早於秦朝就踏入信史的開端,後來人們將香港的土沉香轉運至內地其他地方,以及出口至東南亞、阿拉伯,使香港成為土沉香的出口港,因此得名;由於香港港口商貿繁忙,才吸引英國人強行割讓和租借。可是港人認知的史觀,主要由英國人管治時期作出定義,刻意忽略了全面性。在香港,中國歷史並非高中的必修科,除非學生本身很喜歡中國歷史文化,否則都不會選修;而且社會上亦缺乏渠道讓市民和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,學生以及年輕人對國家的認知就顯得不足了。

施政報告提出,設立兩所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和抗戰歷史。不過,我對建議的「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」抱有疑問,因為這個「海防」的內容主要介紹港英政府早年為防範海盜、保護英國人財產和利益的資料,與香港抗戰並非同一意義。所以,除非將來展示時能進行重新定義和大幅調整,否則放在一起展覽就值得商榷。特區政府打算設立相關的博物館,以加深市民大眾對國家的認識、認知和感情,絕對是好事,希望政府能夠以嚴謹態度對待歷史,將工作做好。

有了正確的國家歷史觀之後,才能建立市民對國家的認同感。當年香港之所以被割讓和強租,是因為清政府積弱。之後兩次世界大戰和日本侵略的負面事實,也影響到老一輩的情感,導致一些國人和海外華僑對國家失去認同感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,全國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,洗脫了百年屈辱,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;自改革開放後,國家在經濟、科技、基建、國防和國際地位快速提升,恢復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。只要香港能逐步建立文化自信、對國家有認同感和歸屬感,愛國情懷就會自然扎根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我認同馬逢國議員的文章。對反同運工作上,我們必須要繼續推動宣言:-

報國安;

出文章;

去信;

發聲;

傳播等工作。

主流媒體不給力,我們就要靠小衆傳媒、社交群眾、社交活動!

帖文